时间: 2025-04-22 11:31:06 | 作者: 办公椅类
采访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法定代表人、执行会长,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滁州分会(下文简称“上海滁州促进会”)会长,上海电能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献忠当日,上海天气晴好。站在外滩眺望陆家嘴天际线,吴献忠的眼中仍是故乡安徽省滁州市的晨雾景象。
300多公里的地理距离,30年的时间长轴,被这位改革弄潮者的精神刻度重新丈量。
走进低谷时期的仪表行业,掌舵上海电能电气集团,完成姗姗来迟的企业改制,带领企业走向煤、气、核、风、新能源发电并举,装备制造、电力工程建设总包、电站服务协同发展的集团化企业,吴献忠有着新时代徽商的开拓勇气和创新之力。
身兼上海滁州促进会会长、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法定代表人及执行会长、上海市安徽商会联席会长、徽商总会副会长、安徽(皖)籍专家学者实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数职的他,从商协会工作中找到了反哺家乡的支点。助力参与家乡“双招双引”、服务帮扶会员企业、热衷公益事业……无不体现了吴献忠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壮阔图景里,吴献忠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特写。但正是由于一个个看似并不宏大的特写,奔涌出徽商自古而来的家国情怀,组成时代的浩瀚江海。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在吴献忠看来,同时也是上海滁州促进会“接力三十载、奋进新征程”的开局之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滁州促进会将充分的发挥‘桥梁’‘智库’‘服务队’的作用,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吴献忠表示,他将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以徽商风骨架起双城桥梁,在长江入海口与皖东丘陵之间,在奔涌向前的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以山海为谱,以情怀为弦,奏响新时代徽商的奋进强音。
竹制茶筅、青釉执壶、乌金建盏……春节后的上海依然寒意浓重,但在静安区铜仁路SOHO东海广场,上海滁州促进会副会长单位的会议室内却满室春意,以一场风雅考究的宋式点茶相伴,一次关于学习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精神的研讨会,在袅袅茶香中沏开了促进会会员们对新春的期待。
虽然对发言内容谙熟于心,但吴献忠还是准备好数页的发言材料并打印出来。对于促进会的每一次活动,身为会长的他总是保持与经营企业同等的认真态度。
“座谈会传递出的政策信号和务实举措,让我们倍感振奋,也为我们非公有制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民营经济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非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等内容,肯定了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营商环境、破除隐性壁垒、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直击非公有制企业当下面临的痛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制造业公司参与新型工业化、攻关‘卡脖子’技术提供了制度保障。”吴献忠直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他看来,由其掌舵的上海电能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当前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外需收缩,二是产业链重构加剧市场之间的竞争,三是绿色转型与数字化投入推高经营成本。
“我们更期待政策红利的有效转化,唯有形成‘政策扶持—企业投入—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激活民营经济的创新动能。”吴献忠表示,确保减税降费、技改补贴等直达市场主体,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搭建行业共性研发技术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等是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的关键。
作为民营企业家,吴献忠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坚持践行社会责任,热情参加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上海滁州促进会也将以此次座谈会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上海和滁州两地资源整合、产业协同,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积极对接政府部门,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帮助会员企业解决融资难、审批慢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搭建更多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举办一场沪滁新兴起的产业对接会,邀请50家上海科技公司与滁州对接洽谈;编制一份乡村振兴项目清单,聚焦农产品供应链、乡村文旅等领域推出10个合作项目;建立一套长效服务机制,设立企业服务专班,协助解决滁州在沪企业的账款纠纷、政策咨询等问题……”接下来,对服务沪滁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这项工作,吴献忠已有了一揽子计划,并从产业协同、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方面将计划落地。
他介绍,产业层面,上海是科学技术创新高地,而滁州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新兴增长极,两地互补优势显著。上海滁州促进会将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上海的前沿技术、资本与滁州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精准对接,重点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制造等领域促成项目落地,助力滁州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培育长三角“新质生产力”合作示范区。
城乡融合层面,上海滁州促进会将联合两地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推动滁州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探索“订单农业+品牌化”模式;同时组织上海教育、医疗资源下沉滁州乡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今年,我们计划推动滁州3—5个特色农产品进驻上海商超,并联合高校开展‘新农人’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力。”
多年来,上海滁州促进会始终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宗旨,当好广大在沪滁州籍徽商的“娘家人”,医疗、教育等基本的建设也在服务之列。例如,推动滁州医疗康养资源与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对接,探索共建医联体;组织上海优质教育资源与滁州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为新兴起的产业培养技能人才等活动将陆续展开。
此外,上海滁州促进会还将推动上海环境交易所与滁州林业部门合作,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试点;组织沪滁文旅企业开发“生态研学”“低碳旅游”线路,将滁州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吴献忠的设想中,通过产业链互补、资本链互通和人才链共享,上海滁州促进会能够助力上海的国际视野、资本力量与滁州的产业空间、政策红利深度共振,最终实现“1+12”的协同价值。
“这是滁州市委、市政府在我会设立的‘滁州市驻上海滁州促进会双招双引工作站’,这是滁州市退伍军人事务局在我会设立的‘滁州市驻上海退伍军人服务站’,这是滁州市总工会在我会设立的‘滁州市总工会上海工作站’,这是中国青年团滁州市委员会在我会设立的‘滁州市驻上海青年人才工作站’……”每每有来访者,吴献忠总是从这面墙开始介绍,如数家珍。
这面“荣誉墙”背后,是吴献忠自2019年担任上海滁州促进会会长以来独创的“商会生态论”——将社会组织打造成资源聚合的超级接口。
“商会不是喝茶聊天处,而是价值放大器。”为此,他首创了“三员定位”:做滁州驻沪的联络员、招商员、宣传员。
他以助力家乡“双招双引”工作为例,每年,上海滁州促进会都要接待滁州市及所辖县市区党政、人大、政协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近100批次、1000人次赴沪“双招双引”和指导工作,安排促进会会员企业走进家乡当地考验查证达20余次。通过促进会牵线搭桥,促成安徽地市落地招商项目合作、投资项目金额达百亿元。
“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我们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吴献忠介绍,由上海滁州促进会参与设立的“慈善公益基金”,年年都会捐赠现金、读物及各类教学用具,用于提供学校培训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同时,他本人也在上海安慈公益基金会中带领一群安徽籍爱心人士投身于公益事业,践行“慈善是毕生事业”的使命。
在“政治建会、法规治会、服务立会、公益扬会、文化兴会、创新强会”6个办会要求之中,他将政治和党建引领置于首位,强化企业家的政治认同感。
在上海滁州促进会每年组织的百余场活动中,形式丰富的党建活动是其中一抹亮色,如党史学习、廉政党课、企业合规培训等“党建+”系列活动,已编印党建《学习通讯》十八期,会员们认真参加集中性党纪学习教育,并广泛讨论交流。
为了服务好近千家会员企业这支庞大的队伍,上海滁州促进会下设了经济专委会、金融专委会、法律专委会、教科专委会、健康专委会、文旅专委会、慈善公益专委会和体育竞技专委会等8个专业委员会,力争做到服务的精准和细化。
其中,在金融服务上,该促进会与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上海分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了“银企对接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金额高达百亿元。
在法律服务上,专委会针对中小企业合同纠纷等高发问题,提供“法务护航”,累计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超300次,挽回损失逾2000万元。
“党建引领不空谈、服务会员重实效、招商引资强落地、社会责任可持续。”6年来,吴献忠始终以这样的规定要求自己,并在商协会组织工作中收获了累累硕果。上海滁州促进会已连续多年被所属的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评为“先进单位”,并斩获“凝心聚力团结奖”“服务家乡亲情奖”等多项荣誉。吴献忠本人也连年被省促进会、省商会以及安徽(皖)籍专家学者实业家联谊会评为“突出贡献奖”。
由他分管的上海市安徽商会会员发展工作,从2020年成立时的515名会员到现在,已发展至2000名会员,并荣膺上海市5A商会及全国“四好”商会。
在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的工作中,他负责秘书处及慈善公益板块,并累计安排回安徽大型义诊活动共39场,仅2024年就完成7场,并为安徽省开展“安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做了“安徽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安徽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研究总报告、专题报告、领导专报”。
他自谦书法技艺并不高超,但由于日日练习之功,“善心天下、不忘初心”八个字却写得极好。
笔走龙蛇之间,是其达则兼济天下的风骨;上海和滁州双城奔波的动力背后,是其回报家乡养育之恩的初衷,似麦穗成熟时总会低头。
时针拨回1993年的春天,滁州市文化局的办公桌上留下一封辞职信,落款正是吴献忠。
放弃“铁饭碗”后,28岁的他便怀揣200元,踏上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一程将开启他从皖东文脉到工业巨擘的传奇转身。
在上海电能电气集团低谷之际,这位“外行”掌门人完成惊险一跃:改制重组、跨界新能源、布局全产业链。当行业寒冬来袭,他带领团队开辟电站服务新赛道;“双碳”目标下,他又率先布局风电与储能技术。如今的电能电气已成长为行业内集团化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核电配套设备书写“中国智造”的硬核篇章。
“改革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吴献忠常以“二次创业”自勉。这种永不停歇的突围精神,恰似徽商穿越时空的基因传承。
但背后的曲折却不为人知。资金链断裂时的窘迫、家人生病无处求医的无奈、行业起伏不定时的煎熬……“假如没有在沪老乡的帮扶,我不可能一次又一次闯过难关。”30多年的商海沉浮,令他逐渐意识到反哺家乡的必要性。
1995年,上海滁州促进会成立,吴献忠是早期入会的会员之一,他将此当作一个支点,撬动他“愿意为大家做事”的奉献之心。
尽管当下的商协会工作分去了他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尽管60岁的他已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纪,但他仍没有卸下担子的打算。“做人要有正能量。我的正能量就在于尽我所能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吴献忠的目光,早已从商业利益中超脱出来,上升为“家国情怀”的企业家精神。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下,他对商会工作有了新的思量,“我们的会员需求分化严重、政企信息不对称、资源匹配效率受限。这些的本质是由于商会的‘平台属性’与‘市场化能力’不匹配,我们既要当好政府助手,又需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挑战亦是进化契机。”在他看来,唯有将商会的“纽带”角色升级为“价值放大器”,才能在区域经济竞合中持续创造无法替代性。
为此,上海滁州促进会积极尝试创新模式,依托上海科创资源与安徽制造业基础,拟设立“长三角徽商产业基金”和“人才飞地”机制,推动“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安徽”的产业协作,定向支持沪皖两地高成长性项目,破解中小民企融资难题。同时,推动上海高端人才柔性引进至安徽,也为安徽青年提供上海实训基地。
“真正的徽商精神,既在马头墙的倒影里,也在黄浦江的潮声中。我们的使命,是让传统商帮文化在时代的浇灌中开新枝、发新芽。”从欧阳修笔下的“环滁皆山”到今日长三角的“山水相连”,吴献忠用三十年完成从追梦者到造桥者的蜕变。
这座桥不是虚幻光影,在上海和滁州两地间,在长三角的沃野里,有真实的厂房在生长,有具体的梦想在抽穗。
时至周四,一周已逝去大半,但吴献忠本周还未踏足过公司。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上海市安徽商会、上海滁州促进会的活动连轴转,他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分给公司经营,好在下一代已逐步上手公司各项业务,能够为其分担不少。
“三七开吧。”吴献忠一经盘算,近年来,他将七成的时间投入在商协会的工作中。而最新一页的台历上,圈着3月在上海召开的上海滁州促进会成立30周年大会和在合肥举办的2025徽商大会日期。
那时的他醉心于事业发展,甚至因为工作忙碌而得了个“钢铁侠”的外号。每一个发电工程建设总承包项目的各项事务都必须由他亲自敲定。连续奋战一周是家常便饭,只有累得不行的时候才休息一下。
如今的他依然谦逊,但更多了一份感恩之心,“瞎忙”这句口头禅也被“正能量”三个字取而代之。
每一场活动前,他都会精心指点办公室为每一位与会嘉宾准备好当天要学习的文件、自己的发言材料和需要观看的视频,甚至会提前半小时到达开会的地点,察看一下会场的布置。
每个年度结束,他都要组织上海滁州促进会编纂一本厚度达200多页的年度总结材料,对上一年的工作进行回顾与归纳。
细细翻开这本总结,笔者发现,上海滁州促进会每年组织的活动有100多场,分配到每个月都有近10场。
从元旦到春节,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五四”青年节,从端午到中秋,从“七一”建党纪念日到“八一”建军节,从国庆节到重阳节……在大大小小的重要节日里,吴献忠都会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将上海滁州促进会凝聚成在沪滁州人的“家”。
在这个“家”里,既有滁州琅琊山醉翁亭飞檐的古朴剪影,也有上海陆家嘴“三件套”的摩登风姿。古朴与摩登的交界处,折射出吴献忠和上海滁州促进会“情系滁州、筑梦申城”的真实写照。